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02日,由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工程安全與防護分會、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湖北省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江蘇省巖土力學與工程學會共同主辦,三峽大學、水泥基生態修復技術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單位聯合承辦的工程安全與防護專題研討會暨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工程安全與防護分會理事會議在湖北宜昌成功舉辦。本次會議以“關鍵基礎設施韌性防護”為核心主題,設立九大專題議題,包括:“庫壩工程與大型引調水工程韌性防護”、“深部工程建設災變機理及防護”、“城市地下空間安全評估及防護”、“偶然爆炸沖擊致災機理與災害防控”、“爆炸沖擊量測新技術新設備與應用”、“工程防震新材料新結構和新技術”、“新型常規武器毀傷效應與防護技術”以及“工程影響區水土保持與生態防護”。會議旨在融合學術界與工程界的智慧,共同探索提升重大基礎設施在復雜環境與極端荷載條件下的韌性防護能力,為我國重大工程的建設與長期安全運行提供有力支撐。

11月1日下午,由我中心參與承辦的“地質災害與工程生態防護”分論壇成功舉辦,論壇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開展學術交流。與會專家圍繞巖土工程、生態修復、水文模擬等議題作了多場精彩報告,包括四川城鄉發展設計公司成永剛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論巖土工程的理論與實踐》、河海大學卞夏教授《城市地下空間利用動態演化及其低碳潛力》、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郭文召副研究員《極端降雨下植被對黃土斜坡“揭皮式”淺層滑坡的影響機制》、三峽大學楊悅舒副教授《不同環境條件下植生基材改良及典型植物根系強度特性及微觀機理》、成都理工大學李景吉副教授《西南諸河干旱河谷水電工程生態影響及其邊坡生態修復思考》、長江科學院付代光高級工程師《隧洞彈性反射波超前探測技術挑戰與面波預報方法研究初探》、同濟大學宋飛研究員《極端降水條件下非均質黃土斜坡穩定性分析》、上海大學戴自立教授《涉水滑坡的運動行為及其涌浪特征研究》、三峽大學肖海教授《EICP 加固紫色土力學性能及其水土保持效果》、華中師范大學田培副教授《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優化及其對 RUSLE 模型模擬精度的影響》、贛南師范大學鐘科講師《分布式水文模型計算單元劃分引起的下墊面識別偏差對模擬結果的影響及其在水土保持中的應用》、天津多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孔恒星總經理《植生水泥土在東北地區的應用》,以及深圳瑞耀霖生態科技有限公司黃浩彬董事長《水泥基生態修復技術在嶺南沿海地區市政工程高邊坡生態修復中的應用》。


會后,我院與三峽大學潤智生態科技研究院產學研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各成員單位齊聚一堂,就“水泥基生態修復技術”的未來發展問題召開了專題座談會。會議旨在總結過往經驗,剖析當前挑戰,共同規劃該技術下一階段的推廣與應用藍圖。

座談會伊始,聯盟理事長許文年首先對各成員單位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與衷心感謝。他在致辭中回顧了聯盟近年來的工作歷程,并對各成員單位在“水泥基生態修復技術”的市場推廣方面所取得的顯著成果給予了高度肯定。許文年理事長指出,這些成績為技術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展現了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強大生命力。在隨后的討論環節,氣氛熱烈,交流深入。各成員單位代表立足自身實踐,開誠布公地分享了在技術推廣過程中面臨的現實問題與挑戰。大家圍繞市場現狀,從多個維度展開了深度剖析與思想碰撞。
本次座談會不僅是一次經驗的總結,更是一次戰略的謀劃。通過充分的交流與討論,聯盟各單位進一步統一了思想,明確了“水泥基生態修復技術”在未來推廣工作中的核心方向與重點任務。大家一致認為,唯有繼續深化產學研合作,凝聚合力,方能共同推動該項綠色創新技術在我國生態修復事業中發揮更大價值,為實現“綠水青山”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貢獻科技力量。
大會的成功舉辦,不僅為工程安全與防護領域的專家學者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臺,也進一步推動了學術界與工程實踐的深度融合。通過多場專題報告與分論壇的深入研討,會議凝練了學科發展方向,促進了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為我國重大基礎設施的韌性防護與長期安全運行提供了重要支撐。未來,我們期待繼續攜手各方力量,共同為推動工程安全技術進步、服務國家高質量發展戰略貢獻智慧與力量。
